上一页|1|
/1页

主题:总体规划编制团队重要成员解读“上海2040”

发表于2016-09-08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以下简称“上海2040”)正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公示。9月3日,次场“上海2040”专题讲座《上海大都市区空间规划》上,“上海2040”总体规划编制团队的重要成员张尚武教授向公众解读了上海大都市区空间规划的主要思路和策略。

张尚武透露,过去是以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的发展中心,现在看上海,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的城市、郊区(农村)的发展关系,而是演化成为了一个大都市区的概念,甚至这个大都市区和周边的长三角地区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大都市区角度谋划未来的空间格局,是上海2040总体规划的基本要求。上海未来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生态、文化、宜居和创新。

面向全球城市功能定位与区域化的战略调整

张尚武在讲座中指出,上海大都市空间规划的主要思路和策略是要在宏观趋势下把握住城市发展的基本逻辑,“我们要以城市的竞争力(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环境问题,提高生活质量作为核心。上海未来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生态、文化、宜居和创新。这是上海大都市空间规划的基本出发点,也应当是贯穿在不同层面空间策略中的核心内涵。”

从宏观层面上,上海的空间格局要围绕全球城市功能目标进行战略性调整。首先就是要继续强化上海空间格局两个扇面的作用。上海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上海发挥了国际、国内两大市场门户枢纽的作用。

张尚武特别提到围绕全球城市功能,应在空间上做好统筹安排。“上海未来的发展要从长三角的基本关系来着手。第一个层次是长三角城市群,上海要体现空间协同和功能的引领作用。第二层次是大上海都市圈,这个地区的界定是日常通勤范围在1.5小时左右; 在这个空间范围内,无论从功能、空间、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等方面都要一体化考虑。第三个层次是战略协同区,每一个地区的协同要求都会不一样,如环淀山湖地区,在这个地区里面就需要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协同发扬水乡文化。”

促进与长三角的协同发展要强化发展廊道,这个廊道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交通廊道,也是空间廊道、功能廊道。张尚武说:“譬如沿长江、杭州湾的廊道,要强化物流,产业基地的布局。而传统的交通廊道,例如沪杭、沪宁更多是要解决人口流动的问题。不同廊道有着不同的交通方式,客货分流、南北连接,整体提高上海向北、向西、向南的辐射能力。”

上海未来的交通将以公共交通为主导

首先要保护好生态基底,保护“滩、湾、湖、岛”四大战略性的生态空间。坚持生态优先,树立低碳发展的典范,对接区域生态系统,构建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市域生态空间体系。

以轨道交通网络为支撑,构建未来上海多中心、多廊道,开放和紧凑空间模式。在交通系统上,张尚武指出上海未来的交通将以公共交通为主导,重构大都市地区交通-空间系统。“轨道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层级:第一层是市域线,由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和轨道快线组成,构成快速、中长距离联系。第二层级就是市区线,包括常规的地铁和轻轨,共同构成市区轨道网络。第三个层级是局域线,中低速轨道交通工具,作为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的补充和接驳,提升局域公交服务水平。三个不同层级的轨道组成的公共交通骨架,覆盖整个大都市地区。

张尚武在讲座中说:“郊区既要考虑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也要打破传统发展模式统筹资源配置,差异化发展,通过城镇圈战略和生活圈战略,打破当前郊区空间破碎化和功能破碎化的现状。”

“边缘带”的结构调整十分迫切

中心城“边缘带”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地方,空间蔓延矛盾突出,也是公共设施缺口较大的地方。数据也显示,这个地带既缺少足够的就业岗位,也缺乏日常生活所需的商业、医疗等配套服务。另外从轨道交通的格局上看,目前上海轨道的密度虽大,但分布并不均匀。地铁4号线以内的轨道网络密度较高,而4号线以外的轨道网络呈放射状,这就会造成出了中心城,轨道交通服务的能效大大下降。

“边缘带”的结构调整十分迫切,需要通过改善就业格局,提高生活服务、公共交通等配套设施,同时加强对空间蔓延的控制。

保护上海地域特征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风貌

在微观层面,将以城市更新来提升城市发展品质。要保护具有上海地域特征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风貌,以社区为基础提高生活品质,塑造更具特色和魅力的上海。

张尚武还指出,在这轮规划中从多角度考虑了空间弹性问题,“在战略性空间留白方面,有些地区功能尚不确定,例如复兴岛,在现在还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功能界定情况下,暂时不要开发。另外,未来还会有一些重大设施、重大事件带来的空间需求,需要做好预留。既要优化存量,也要应对发展的不确定性,是未来发展必须面对的挑战,需要在弹性和动态适应方面积极应对。”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