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中国需要多少国际化大都市?

发表于2013-08-26

2012年11月19日,北京芍药居北里居民区内近千套房源闲置。灯火通明的晚上,近千套房屋黑乎乎一片,与旁边亮灯的楼盘形成鲜明的对比。空置楼盘前的小区广场上满是晚间锻炼身体的居民。

发表于2013-08-26

“大城”遍地开花

几家能结硕果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在对辽宁、内蒙古、河北、江苏、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广东、贵州、陕西等12个省区调研发现,近几年,一些地方打着推进城镇化的旗号,纷纷打造新城建设模式,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发表于2013-08-26

定位过高。直辖市提出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省会城市提出建设国际化城市,大区域中心城市;一些中型城市也提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甚至也要在整建国际化大都市的拥挤马路上分一杯羹。

发表于2013-08-26

速度过快。一些城市体量不大,胃口不小,希望借新型城镇化的大好机遇实现“弯道超车”,“后发赶超”,却没考虑自身的“消化能力”。西南一个县级市,在建的房地产开发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可以提供超过10万套住房,而目前市区总人口才30万出头。消化现有住房的周期就超过15年。

发表于2013-08-26

用力过猛。广东一个县级市,自然风光优美,出于整体规划的考虑,上级政府规划部门一直将其规划为生态屏障,限制工业开发。该市近期却提出,“不能生态有了经济没了”,希望将上级规划部门核准的旅游度假开发区容积率提高三倍。

发表于2013-08-26

“拍脑门”决策

“拍屁股”走人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劲儿用错了地方,把“以人为核心”变成了“以个别人为决策核心”,试图以行政的手代替市场的手。

发表于2013-08-26

记者在西南一个县级市采访发现,由当地政府主导,在一座山上规划建设了一个商业城,320栋数百平方米的民族风格三层小楼密密麻麻排列在蜿蜒的盘山路上,还分了不同区域,有的规划卖茶、有的规划卖民族银饰、有的区域规划做餐饮,从字母A一直排到J。当地政府负责人表示,政府出全资,希望打造成民族风情文化园,总投资额“八九亿元”。

上一页|1|
/1页